【评论】《摔跤吧!爸爸》:对抗性别标签的成长与胜利

作者:blue

    去看这部电影是一个突然决定,我对印度电影的接触很少,最喜欢的就是那部经典的《三傻大闹宝莱坞》,阿米尔汗是唯一一个我记得的印度演员。昨晚看了这部电影的简短介绍和预告片后,立马就买下了票,主要是出于对阿米尔汗一贯的热情和对主题的关注。不过我不算一个非常热衷电影的人,对相关背景了解得不多,对摔跤运动更是所知甚少,能讲的也就是自己对电影的理解。

《摔跤吧!爸爸》剧情是这样的:前摔跤运动员辛格为了迫切的生计问题放弃了这个运动,也放弃了夺金的可能性。他将未完成的梦想寄托于子女身上,然而一连四胎都是女儿,心灰意冷想要放弃的他却意外发现,女儿说不定具有摔跤手的天赋。于是,辛格力排万难,特别是人们的偏见和国家机构的袖手旁观,终于将两个女儿都培养成了出色的摔跤手。

关于这部电影,许多人第一个反应就是:父亲将自己的梦想强加于幼小的女儿身上,难道不是一种强制、一种父权的暴力吗?我看到许多影评已经给出了反驳,我给出的也只是陈词滥调:不能否认,辛格的决定带有强制性,也的确为女儿们的童年带来了许多艰辛,特别是人们的嘲笑与不理解。但是必须承认的是,孩子们大多偏于幻想,缺少意志力,父母的强迫能最大限度地利用孩子的精力与时间,为自我意识充分发展后的成长时期奠定良好的基础、创造有利的条件。许多人也正像电影中的两个女儿一样,儿时抱怨父母的严厉,长大后却不得不感谢他们的着力栽培。再者,父亲并没有采取极端或粗暴的手段,当女儿们采取一系列反抗措施,逃掉一天的训练去参加婚礼时,辛格虽然怒气冲冲地闯入,却没有怒斥她们,反倒是两个女儿向新娘子抱怨后听到了出她俩预料的回应:相比十四岁就出嫁,整个人生都交付于一个陌生男人之手的命运,成为摔跤手已经是求之不得的独立自主的人生轨迹了。从此,她们心甘情愿地踏上了成长为摔跤手的道路。

大女儿吉塔获得了全国冠军,进入体育学院、跟随新教练受训。她接触了更加自由的生活、更加多彩的休闲娱乐,留了长发,注重打扮自己,身处花花绿绿的新世界中,她渐渐在心里淘汰了父亲代表的艰苦童年和单调的小镇生活。她回到镇上与家庭团聚时,辛格痛心于女儿追求新技巧新风格的急切,狠狠给了她下马威,吉塔长久以来的叛逆心理终于得到了释放的理由。父女俩的较量是我可以预见的情节,吉塔立刻把自己的胜利当做父亲以及他代表的技巧都“落后过时”的佐证,即使妹妹巴比塔指出,真正的原因在于父亲已经年老。姐妹两人的矛盾就出现了:姐姐选择代表华丽新世界的教练的技巧,妹妹选择代表两人共同的过去的父亲的教导,剧本接下来展示了姐姐如何节节败退、妹妹如何步步取胜。

让我们看看这样安排的目的何在:难道是想说明,姐姐没有父亲的指导就无法取得成就吗?或者是,父爱有奇迹的力量?这也太过戏剧化、太刻意了,即使是在这么一部引人振奋的电影里也不该出现这么夸张的处理。其实,姐姐的落后是有具体原因的,原因不在于她留了长发、想吸引男孩子、开始注意穿着,这些是正常的,如果说这些是原因,也只是原因的表象。真正的原因是:她开始心气浮躁,再加上教练不够尽责。在电话里她说,完全不需要遵循过去那种严苛的时间表,也能轻松成为顶级的摔跤手,购物、装扮这些活动无疑也会占用本可以用来训练的时间,她的心态已经松懈了,在比赛中相应的表现失常也可以解释;再者,她脱离了原本几乎一对一的训练模式,在一大群运动员中得到教练的注意力、精力和指导势必也大大减弱了,更何况原本指导她的是对她知根知底、全心全意的父亲,现在这个教练不仅精力有限,对她的了解也有限,从剧情中看出,对战术和实力的洞察远远不如父亲辛格,更别说还爱撒谎、虚荣心强、手段卑鄙,人格堪忧。

在现实原因方面解释了姐妹胜负的对比后,还可以从剧本设计上深究:教练与父亲的对抗,也许能够看做一种僵化虚荣的秩序形象与细腻温情的家庭形象的对立:教练偏执、自负,为人愚蠢,根本不信任吉塔的能力,经常说出“你做不到”“不要输得太惨”这样的话,反过来,父亲辛格即使与吉塔冷战,也从未怀疑她取得金牌的实力,从来不吝于给予帮助和鼓舞;也许,其中多多少少也能反映出集群式笼统训练方法与父亲具有个体针对性的训练方法的差异和取舍,而我更倾向于认为教练这一角色是作为剧情需要的反派塑造。但是,在这里我想特别加一句,教练这一人物的虚伪、虚荣等等负面特质即便有艺术夸张的目的,也绝不是空穴来风,真实的体坛不是净土。

在此特别想提一个情节,那就是吉塔在妹妹的劝说下给父亲打电话,这是在父女闹翻、吉塔多次战败之后了。辛格拿起电话,说:“嘿。”然后,电话那头传来了吉塔的抽泣声,这里演员的表演太令人动容,辛格作为父亲的隐忍与深沉,女儿吉塔的无措与委屈,都在真实的面部表情中展现得淋漓尽致。妹妹巴比塔对姐姐说,你变了,你以前打输一次都睡不着觉,现在你看起来一点不在乎。可是当吉塔对着电话那头的父亲痛哭失声时,他们知道,我们观众也意识到,吉塔很在意,可是她不知如何是好。一方面她迷茫于自己状态的下跌,伤心于接连的失利,一方面她的自尊心让她不愿承认错误、不愿向父亲妥协,可是又一方面,她还想像小时候那样,寻求父亲的意见和指导,得到他的鼓励和安慰。千言万语,千头万绪,都在哭声里面了,而父亲何尝不明白呢?

总之,吉塔和妹妹都在学院中再次接受父亲私下的指导训练,结果父亲的介入训练被吉塔的教练告上体育学院的高层,两姐妹险些被开除,多亏父亲的苦苦哀求,两人才得以留下。在辛格含泪的恳求中,观众终于知道他并不是麻木冷漠的,他对女儿们的奋斗和其中种种艰辛都看在眼里,并非没有自责,但是他知道为了达到目标,坚忍不拔的精神是必不可少的。他一直不动声色地把这种精神传达给女儿们。虽然被禁止进入学院,辛格还是通过看录像带后电话交流的方式给吉塔提出许多宝贵的意见。在刻苦的训练和辛格的指导下,吉塔终于在英联邦比赛中冲入决赛。

接近尾声时,我很好奇电影的处理,因为一路上我都在用各种套路去猜测这部电影的走向,剧情没有太出意料的地方,但是都有理有据,没有扭曲过头或过度渲染。如果吉塔输了,那是不可能的,这种类型的影片不可能出现反高潮,吉塔必定会赢。那么,在观众都已经猜到结尾的情况下,怎么让结尾收得漂亮?接着我就看到了教练为了个人虚荣找人在赛前将父亲锁起来这一幕,这样一来辛格就无法现场指导女儿的比赛。一看之下,这个设计让我很失望,毕竟来这么一出,教练的反派属性就再明显不过了,在影片中塑造正反属性分明的人物从来就是我深恶痛绝的。可是转念一想,如果父亲继续指导吉塔,那么吉塔的独立性始终没办法彰显,这个人物也没有真正成长起来,所以找个理由让父亲缺席反倒是比较妥当的安排,而吉塔也在父亲缺席的情况下,凭借自我的独立判断赢得了金牌,为印度和千千万万印度女性创造了历史。

这时候,辛格还没从房间里出来,我们都在喜不自胜中疑惑:最后这个皆大欢喜的结尾,该怎么结?电影的答案是:辛格在房间中听到了印度国歌。我认为这个方式强于他冲到会场看到升起的国旗,因为这个更简洁、更深沉。辛格在房间中留下了眼泪。当他终于在会场见到吉塔时,他接过那枚金牌,亲手为她戴上,说:“我为你骄傲。”国家的荣耀、性别抗争的胜利、父爱的圆满在这一刻合一,电影也能划上一个完满的句号了。

有一些东西,为了不妨碍剧情叙述的流畅,我现在都没提,那就是障碍。影片指出了人们的偏见,偏见来自那些认为女性身份限定了未来、某个职业是女性不可能从事的人;还指出了目光短浅、不思进取、无所作为的官僚机构,这也是辛格本人没有在摔跤生涯一拼到底的原因之一,他缺少政府的支持;还指出了教练这一反派人物的干扰,不过这作为个人因素更像是一个剧情推动力,将他看做总是在荣耀之路上从中作梗的阴险、自负、卑鄙、虚伪等等负面人格的代表,也未尝不可。

我把评论的题目取为“对抗性别标签的成长与胜利”,是因为我将其看做这部电影中重大的主题之一,也是我最关注的主题。性别标签广泛存在于生活中,有时它的形式并不明显,在台面上已经不会有人说歧视女性的傻话了,但是偏见仍然无处不在,一切活动和事物都有性别标签:生活目标、职业、爱好甚至性格。现在,女性可以有丰富多彩的生活目标,但是首要目标、至高目标肯定是经营家庭;职业不说家庭主妇,最多也就是秘书一类的附属角色,光芒不会盖过男人,如果成为领导人就被称为“女强人”“靠身体手段上位”,在学术领域有成就的“女博士”甚至成为了一个特异群体;女性“都”喜欢文静细腻的活动,看看书、学习打扮、做做家务,如果生活习惯不太整洁、或者喜欢“粗暴”“野蛮”“男孩子”的活动,就会引来异样目光;甚至女性有固定的性格,就算在二十一世纪,娇柔、惹人怜爱依然是女性化、“女人味”最鲜明的特征,一个强硬、坚忍的女人会被认为是“男子气”“男人婆”,醒醒吧,苏格拉底那套女人天性如何如何的话是多久以前的啊!不要以为对抗性别偏见,就是女性推翻男性怎么的,只不过要赢得更广阔的生活选择、摆脱社会偏见的桎梏罢了。影片中吉塔与巴比塔姐妹的成功,能够激励成千上万的印度女性,生活不是只有一条“为女性天造地设”的路可走,她们的潜力和男性一样亟待发掘,她们的可能性也是无穷无尽,她们也能追求充满机遇与成功的生活。有一次,电影里的母亲问辛格,谁会要学摔跤的妻子啊,她们哪里嫁的出去?辛格说,等她们变得优秀强大,好男儿任她们挑。是的,是时候更新那套女性客体化物品化的婚姻观念了,夫妇两人平等的事业发展、平等的人格独立,早应该提上时代观念发展的日程了。

   说说对电影的整体感觉吧,除了以上对剧情与主题的评论外,音乐的感情色彩鲜明、完美契合了各阶段人物的心情,插入点不突兀也不做作,虽然印度歌舞片经常被大家开玩笑,但是我是很享受这部电影里恰到好处的音乐佐料的,大大增强了感染力;叙事节奏紧凑、流畅,毫无拖泥带水,值得一提的是笑点个个自然、幽默,一点没有流于低俗或生硬,比如开头全村人为辛格出主意生男孩、后来辛格去色情电影院看比赛碟片时老板要出钱买他的“碟片”,当然,全片的笑点担当就是叙述主人公、辛格的侄子奥穆卡尔了,作为一个任劳任怨的陪练,一个语言的巨人和行动的矮子,辛格和女儿们的忠实支持者,他增添了许多轻松的色调,看到后面我只想说:嘿,当初你听说要有妹妹了,乐成那个傻样,现在想来后悔不?最最最要大加称赞的就是演员们的表现,虽然不了解摔跤,但我感觉女儿们和辛格本人的摔跤场景都是下了功夫的,特别是饰演父亲辛格的阿米尔汗,真不愧是我童年男神,现在看来还是令我感慨不已,表演得朴素真实。我想起了高中和全班同学一起看《三傻》,其实初中就看过不下三遍,但当时和朋友们重温时,还是觉得那么快乐、感动,兰澈在结尾时的表情,惊喜、欢欣、腼腆,甚至有点不好意思,这个人物的真挚与可爱就藏在这个神情之中了;而在《摔跤吧!爸爸》结尾,辛格的眼泪将流未流,笑容在嘴边,又总不会过度,就是那么刚刚好的欣慰、幸福、满足,将金牌挂在女儿脖子上时,那句“我为你骄傲”溢满了最诚实的自豪。对这个演员,我只有热爱。

    我一向觉得在影评里说什么“哭得一塌糊涂”有点矫揉造作的意思,特别是我觉得那部电影不怎么样的时候。对有些电影,就算眼睛酸了酸、流了眼泪,事后也不想承认,因为反思后觉得不值得感动,当时不过是一时激动而已。这部电影放到哪里自己开始流泪,我也记不清,好像挺靠前的,可是一想到打败世人的嘲笑、战胜性别的偏见的意义,看到女儿打败了男人,赢得比赛,父女共同努力实现目标,我就感觉自己被一种理想化浪漫化的激情给征服了,再加上摔跤的场面那么扣人心弦,音乐的节奏都跟敲在心上似的,眼泪就不停往下流,我又没有带餐巾纸,就一直拿手轻轻抹自己的脸,眼看着快到结局就有点着急,赶快拿袖子擦,生怕泪水没擦干净,影片突然结尾、灯一亮,身边的人就会看着我想:这人不是吧,这部电影也能看得泪流满面?我承认我非常感动,即使我知道这部片子有励志片的套路,更称不上伟大之作,但是不妨碍我为它传达的理念激动:撕去性别标签,追求更广大的生命目标。但愿更多人能认识到这不是某某主义的偏执,是人必需的解放,但愿更多人能认真对待这个目标。


评论 ( 11 )
热度 ( 19 )
  1. 共1人收藏了此文字
只展示最近三个月数据

© 散文评论英译 | Powered by LOFTER